深圳市圣凯安科技有限公司
圣凯安--雷达流速仪流量计在灌区监测方案
检测样品:雷达流量计检测项目:18145800656
方案概述:人类已经进入了21世纪。如果说20世纪是''机器''时代的话,那么,我们可以说21世纪就是''信息''时代。信息科技的发展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也必将进一步产生更加深刻的影响。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全社会高度重视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目前,我国灌区的灌溉管理水平和信息化程度,从总体上讲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灌区信息采集点少、手段落后
有关调查资料显示,大型灌区平均0.37万hm2有一个水位、流量观测点,单位测点控制渠道长度94km。靠如此稀少的观测设施,根本无法对用水户的用水量进行实时监控。其他的观测项目如水质、土壤墒情和地下水、作物长势等更少。同时,观测手段也相对落后,现在灌区大部分仍是采用简单的、经验的方法进行观测,测量精度较低。
由于不能及时准确地获得水流的各项特征指标和灌区灌溉管理所需的其他信息,使得用水调度大多凭经验进行,大多数灌区不能动态制定用水计划,无法适应水情、作物种植结构等的变化情况,不可避免地造成一些无效放水。
(2)灌区信息传输手段比较单一、落后
目前,大多数灌区的信息传输手段限于传输模拟信号的电话线,监测的水情、墒情和作物长势等信息只能人工通过电话或整编后的纸媒介进行传输,时效性差,难以满足实时调水的需求。
(3)灌区管理人员信息化意识和技术水平需提高
部分灌区也尝试进行信息化方面的建设,但由于灌区管理人员信息化技术水平差,使得建成的信息系统使用难、管理维护更难,无法充分发挥已建系统的作用,更兼新老系统共同运行,不仅没有减轻反而加重了灌区工作人员的负担。时间久了,已建系统逐渐老化、落后,人们也对信息化的效益产生了怀疑,系统无法进行更新改造,逐渐淘汰,灌区管理又恢复到原来的状况。
一项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必须伴随着人们观念的改变和对新技术的掌握。灌区要实现信息化,也必须从提高灌区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意识和技术水平入手,使得灌区有信息化的迫切要求,并能够很好的使用信息化系统,对信息化系统能够进行必要的管理和维护。只有这样,才能推动信息化建设;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得信息化建设落在实处,对实际工作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本文就是针对灌区管理信息智能化提供一种解决方案,使用雷达流量计实时监测灌区流量。
相关产品清单
温馨提示:
1.本网展示的解决方案仅供学习、研究之用,版权归属此方案的提供者,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发行、汇编或网络传播等。
2.如您有上述相关需求,请务必先获得方案提供者的授权。
3.此解决方案为企业发布,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上传企业负责,仪表网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